先發生問題時未有即時把危機處理好,亦沒有向公眾交代時件的責任誰屬,反而一味表示會改進,最後都沒有承認做錯。人家事發後一個月就作出終極決定,我們父母官卻一拖再拖,拖到大家唔記得為只,不過係呢度可以再講清楚比官府聽,庶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必定會記得我們的第一代官府是如何處理重大的民生問題。
2008年3月1日星期六
終於有所交代,可以結局未?(下)
先發生問題時未有即時把危機處理好,亦沒有向公眾交代時件的責任誰屬,反而一味表示會改進,最後都沒有承認做錯。人家事發後一個月就作出終極決定,我們父母官卻一拖再拖,拖到大家唔記得為只,不過係呢度可以再講清楚比官府聽,庶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必定會記得我們的第一代官府是如何處理重大的民生問題。
終於有所交代,可以結局未?(上)
無上限的運動會(下)
無上限的運動會(上)
風雪中的歲末(下)
風雪中的歲末(上)
如何理解值十幾億的地皮(下)
自從四千多平方米可以價值十四憶,茶餐廳開始有人問點計每呎要成五千幾咁貴,跟住就有地產佬出黎吹建築成本都成三千銀一呎啦。但係唔知點解每次上街遊行都係由建築三行工人帶頭行先?各大師傅都知道自己收幾多人工,而一日可以做倒幾多呎樓面,大家辛苦建成之樓宇就賣是幾千蚊一呎,當中幾多人有機會繼續係自己有份興建的屋苑內生活呢?相信最多只有部份人能在同一屋苑內任職保安或清潔等工作,能入住者可以講係零。但係呢班工友則大有機會住係這個新豪宅隔一條街o既平民屋,當然單位尺寸、內裝同設備就唔可以同豪宅相比。各位可以想像當豪宅落成而相繼入伙後,曾經負責建築的每天在家望住對面自己曾經有份建設的豪宅,由景觀以至細部內裝、與自己屋企的差距,相心理平衡都幾難。事實上今次賣地雖說發展商對小城後市充滿信心,但仍未見有發展商主動收購舊屋重建,似乎今次天價賣地背後包含多種因素,不能單以有信心去解釋,何況發展商之前已向小城庶民提出謹慎入市訊息,即係話對於小城庶民黎講,這個天價豪宅極有可以係一個(乙水)而唔係一個機會。當然發展商係出於良心同大家講要睇住自己能力,但係當天價地皮效應下所拉動的全城熱炒,就算發展商點樣勸戒都阻止唔倒,因為就算佢地唔出天價投地,小城住屋價格早就脫離現實,向國際投資者靠攏。庶民若要努力爭取一個窩,則要以最快速度找倒上車方法,合法途徑自然借都借夠錢落大訂,與外來者一同力炒向上,祈望早日以快速轉手方式達致追上樓價上升速度,有朝一日有足夠彈藥購入自己的窩。到時就全城都係豪宅啦!
如何理解值十幾億的地皮(上)
點解有人肯用十四億去買幅邊境望關閘地?有地產界人士指托市,亦有物業公司話合理有市場,但係總之係小城就有個發展商用左十幾億黎買地,報紙用“天價”黎形容,之後就就有不動產公司陸續發出封盤、反價等消息,繼而集體吹風小城其餘區分豪宅價格將會被拉動提升。出口算又好、齊齊托市又好,呢個價錢除左破紀錄之外,更係市區少有可供拍賣的土地,值唔值十幾億就見仁見智啦。不過,若果塊地賣十幾億就值賣貴幾千蚊一呎,咁未免太早下定論。該區一向屬中下區,地段與平民屋一街之隔,就算高士德頭同尾價格差都有一定距離,由於兩幅都係同一發展商投得,仲可以謂志在必得,連同早年投得隔鄰地段,該區一帶未來的新盤都只會由同一發展商提供,價格措控自然更容易。一般估計該地區落成之樓盤,銷售對像根本並非本地庶民,因為保守估計都要賣五千幾一呎,即係500呎樓都要賣成接近300萬,小城庶民有幾多個頂得順?若果有300萬都唔會賣500呎單位咁細啦,即係代表將來該地段的單位至少都成千呎,七、八百萬一個先至合理, 回顧本地有錢大戶一早就座擁小城最靚地皮及景觀,根本就唔會用七、八百萬買呢種區分o既樓。即係話發展商起黎係比海外,鄰埠及內地炒家作博弈,本地炒家連入場費都未必比得起,更何況係買家。但係若果三面單邊,接鄰有遊艇會就可以超越庶民常識地把同區樓價提升幾倍又未必係咁容易,發展商肯定掌握政府或內地的內部發展方向,或一些外資基金等即將需要投資小城市場而又不介意即時回報,方會如此大膽作底價近十倍去投地,否則站在茶餐廳角度都覺得今次發展商去價太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