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公廟火災所燒毀的咸豐年貢檯,見證十月初五街的半百興衰。亦再次展示小城文物的哀歌。小城自從申遺成功之後,歷史文物開始受人重視,過去西洋人只重點保護洋式文物,各大教堂每年花費鉅款進行修補工程,甚至只燒淨一度牆的教堂遺址,都要重點保護,相反傳統的廟宇則基本屬於自生自滅,間中會作外牆翻新工程,主力結構的保護,則完全靠庶民中的有心人,以最傳統的方式每年向街坊募捐維修。只要看小城申遺的建築物名單中,若非有部分廟宇建築能與申遺主題結合,相信都唔會被列入世遺名錄而受到保護。相反,眾多埋藏於庶民周邊,日常出行沒有察覺的細小廟宇、石敢當等傳統民間信仰的文物,一直被有關當局所忽視。曾經有人批評小城廟宇各自為政未有有效之中央管理,但係正如申遺名單一樣,官府從一開始都無認真保護過小城傳統的民間文化及文物,到後來申遺成功,才急急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事關申遺成功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令文化當局不得不正視問題。今次百年貢檯被燒毀,再次警告有關當局,得來不易之文物係好容易就會消失喺世上,以佢哋今時今日呢種咁落後之所謂保育方式,過多十年不難被聯合國除掉於世遺名錄之外,以貢檯呢種古物如要保護其實十分容易,只要將文物複製另一個耐燃替身,將正版珍藏於博物館中,就可以解決火災危機及平衡信眾需要。呢種做法世界各大歷史名城都沿用至今,唔明點解管理當局可以咁輕佻以為文物就咁放喺度唔會有問題。再係咁落去,小城可能最後只剩下列入世遺的廿多座文物,其他作為集體記憶的歷史文物都會消失於庶民眼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